《陕西科技大学报》  
上一期    下一期

铸就不朽的陕科大校魂

———陕西科技大学扎根西部、艰苦奋斗、自强不息拼搏踪迹
   期次:第370期      查看:1554   

  学校之强,在于精神之立。回顾陕西科技大学近50年的历史,虽一次划转、两次搬迁、三次创业的变迁,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,学校仍不断发展,事业取得骄人成就,重要的一条就是“艰苦奋斗、自强不息”的陕科大精神,并通过陕科大人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和陕科大精神的代代传承,支撑着陕科大的持续快速发展,铸就了不朽的陕科大校魂,激励着全校师生员工为创造科大的宏伟事业而奋斗不息。
  在陕西科技大学(前身北京轻工业学院)成立初期,唯一的一栋教学楼和一些零散的平房、残缺的桌椅是学校可以利用的资源。为办好全国第一所轻工业高等院校,学校教职工开始了第一次艰苦创业。师生员工不分昼夜、争分夺秒,迅速完成了教学基本设施建设。教职工以废铁换来的两台老虎钳起家,自己制造鼓风机、冲天炉、夹板锤、电焊、气焊等设备,没有车床,就利用其他学校和工厂休息时间加工零件,建成了初具规模的金工厂。教职工还结合专业需要,白手起家,又办起了耐火砖、皮革、造纸、酒精等五个加工厂。老师们自编教材和实验讲义,认真备课,很快就完成了前期教学准备工作,当年就招收300多名本科生。学校从批准成立之日到学生正式上课仅仅用了4个月时间,第一任党委书记兼院长朱康同志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感慨地说:“建设的速度在现在看起来简直就像神话一样”。
  为了加强实验能力的培养,教师自力更生,积极筹建实验室,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,建成了化学、物理、电工、化工、热工、材料力学、皮革、造纸、硅酸盐等13个实验室,不仅满足了机械、造纸、化工、硅酸盐等4个系的教学要求,也为教师开展科研创造了基本的条件。老师们还利用废料、泥土和纸张等,制成了百套上千件教具,各专业相继建立了资料室。学校初具规模后,随即招收越南、阿尔巴尼亚、尼泊尔等国家的留学生40人。北京电视台宣传了学校的先进事迹,1960年8月17日《光明日报》在头版头条专题报道了学校“一贯勤俭办学”的精神,并配发了社论。当年学校被评为北京市文教系统先进单位,学校机械系就以其突出的办学成绩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。
  1970年10月,北京轻工业学院搬迁到陕西省咸阳市,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,经历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搬迁。这次搬迁使学校元气大伤。然而并没有销蚀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和意志,广大教职工在逆境中又开始了第二次创业。当时学校仅有100多亩地的面积,1000平方米两栋办公教学小楼、1栋简易教师宿舍楼。在办学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,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自当装卸工,手提肩扛,搬运了数千吨的物资。学校领导和老中青教师一起上阵,自己动手,垒灶建食堂,搭工棚建宿舍。1972年招收了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4个专业188人。
  上世纪70年代后期,原从北京迁往全国各地的许多部属院校纷纷回迁、或迁入东部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,取得了比较优越的办学条件。但是,我校根据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,仍在西部非省会城市坚持办学。学校占地面积从100多亩扩大到413亩,建起6万平米的教学实验楼,与企业合作建立起20多个实习基地,使学校的本科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。当时西部地区的许多造纸、皮革、陶瓷和轻工机械等企业,都得到过学校的技术支持,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。1978年,我校被国务院列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。
  迁校初期的教职工,有的已长眠在为之奋斗过的黄土地,有的已经离开了自己挚爱的讲台,有的仍然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。很多老同志提起当年的经历,仍眼含泪花,激动不已,但他们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,因为他们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可亲可爱的母校,奉献给祖国高等教育事业。
  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田家乐教授是我校第一代教师的典范。他曾多次获西北轻工业学院优秀教师称号,1988年被轻工业部授予全国轻工业劳动模范,1990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。1958年他从广州调到北京轻工业学院,1970年随校从北京迁到咸阳,从此扎根在西部。北京一所高校请他赴京任教时,他坚定地说:“大西北有我的事业,这里更需要培养人才”。南方某大学以高薪聘请他主持食品系,他依然不为所动。1984年,根据陕西省政府的建议,学校决定筹建食品工程系,田家乐教授接受了这一艰巨的任务后,为掌握第一手资料,他到徐州市图书馆查阅资料,他一坐一整天。到了闭馆时间,图书管理人员要下班休息。为了抓住有限宝贵时间,他央求图书管理人员把自己锁在图书馆里面查阅资料,管理员被这位满头华发,不知疲倦老人的学习精神所感动,问他:“那你吃什么?”田家乐教授从衣袋掏出馒头说:“这就对付了!”他还四处奔波,广揽人才,自编教材,带领教师建设实验室,翌年即建起食品工程和发酵两个专业,并开始招生。他还主持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台食品VC测定仪。
  潘津生教授是我国皮革界的著名专家,是皮革工业协会在全国表彰的第一批“皮革先导奖”获得者。北京轻工业学院成立伊始,在筹建皮革专业的过程中,她和同志们不等不靠,收集材料编写教材,自己动手制作实验设备。从皮革专业教研室成立到第一批皮革专业毕业生走出校门,从皮革专业实验室建立到第一批皮革专业硕士研究生答辩,都倾注了她的热情和心血。经过数10年的艰苦努力,把这一专业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皮革高级人才的摇篮。她主持的科研项目“提高汉口路山羊皮革质量的研究”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。先后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,轻工业部先进工作者,陕西省优秀教师。在她90寿诞时,她的学生、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王全杰献给她的一幅贺联“先生九十霜染一首华发,弟子三千鞣制半壁江山”。她的学生、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王全杰教授献给她的一副贺联“先生九十霜染一首华发,弟子三千鞣制半壁江山”。
  杨宗邃教授几十年如一日,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。她参加完成的国家“七五”科技攻关项目“北方面粗质次猪皮制革新技术的研究”,由于其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显著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。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“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”称号,并获国务院“政府特殊津贴”。1995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家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。杨宗邃教授虽已退休,但仍心系学校发展,作为教学督导组组长,多少个清晨,她带领着一批白发苍苍的老教授,奔波于教室和实验室之间,检查、指导教学工作,成了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  自强不息,历经风雨尽显师生风采
  1976年,学校组织学生赴唐山实习。7月28日,唐山发生强烈地震,参加实习的陶瓷74班和陶瓷机械短训班师生78人中,有41人遇难,其中教师8人。唐山地震发生后,这支大学生实习队,在遇难人数过半、多数人负伤的情况下,团结奋战,组织自救。不仅抢救出周围的幸存者,还在解放军的帮助下,(下转第二版)

陕西科技大学 版权所有 

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,图文与本公司无关

京ICP备12019430号-7

本期已有33935次访问,全刊已有2178225次访问